1
法的分类标准有哪些
答:法的分类标准包括:依据立法机关或者适用范围;依据内容;依据制定目的;依据制定时间;依据适用性;依据权力来源;依据制定方式;依据作用形式;依据制定份额等。
依据立法机关或者适用范围:指的是在制定和应用法律的机关,可以分为行政法、宪法等;把法律的适用范围划分为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法、国际私法等。
依据内容:指的是根据法律的具体内容将其分类,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释,根据其明文理解和注解,就可以将其分类为行政法、劳动法、民商法等。
依据制定目的:指的是根据法律的制定目的,将其分类,例如:道路法规就是为了控制交通秩序,制定道路交通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发展法就是为了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性、财政性法律制度,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依据制定时间:指的是根据法律的制定时间将其分类,例如:比如我国的宪法属于历史的法,是跨越多个历史时期的法律;1992年前的法律则被称为旧法,1992年及以后的法律则被称为新法;学术上把法律分为故法和新法,故法是从过去的历史时期到现在还在实际实施的法律,新法是从过去开始到现在制定、实行或者正在起草的法律。
拓展知识:此外,法律还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分类,一般来说,法律可以分为普通法和特殊法,普通法是适用于一般人的法律,例如民法、商法,特殊法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或群体制定的法律,例如环境法、劳动法等。
2
非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什么
答:非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指除了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这些法律包括地方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条例、行政规章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需要行政机关的参与,主要由政府部门或受政府委托的机构来完成。这些非基本法的制定和修改,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行政管理条例的制定和修改,是保证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行政规章的制定和修改,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另外,一些政府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布政策文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因此,非基本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式有哪些种类
答:1、自行申报缴纳:也称为“自行征收”,是指个人在收入发生之时,就根据所得税法及相关税法具体规定主动申报、缴纳所得税的方式。
2、专款专用缴纳:是指从收入发生的工资、薪金等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按国家规定的扣缴比例和标准,自动由纳税人的单位或者财政部门代为缴纳的方式。
3、专项索取缴纳:是指税务机关根据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的收入情况,依法按照扣缴比例和标准专项索取应缴纳的所得税。
4、申报补缴:也称补税,是指在纳税期限内,按规定申报所得,自行计算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并补缴的方式。此种缴纳方式适用于个人收入中存在漏缴或者错缴的情况。
4
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
答: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一般是指受害人对具体案件发生的事实认识到的时间点,是受害人及时到法院起诉的最后期限。例如,当受害人发现一人自己的财产被盗的时候,就是他起诉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从这一时刻起,受害人有2年的时间可以起诉那个犯罪者。如果超过2年而没有起诉,那么受害人将失去起诉犯罪者的权利。
5
会计核算的核心部分是票据管理吗
答:会计核算的核心部分不仅仅是票据管理,而是要综合考虑各项核算事项,比如财产、负债、权益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影响项目,进而进行会计核算。比如,一家商业企业在采购入库时,需要发放采购入库票据,以确保采购及入库情况的准确性,其中包括:原材料的种类、购买批次、购进数量、购进单价、供应商名称、入库人等信息等,以此作为证明载体,审核核对采购进货记账,而票据作为合法依据能够快速、准确的记录企业的财务成果,及时反映财务状况,从而达到资金流动状况的了解,为企业发展做出确定性判断,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6
反应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主要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资本支出、税收、负债、股东权益和其他财务流动资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收入为基础,费用、资本支出和税收减去后,剩下的资金用于偿还负债以及分配给股东。
此外,重要的会计要素还包括存货、资产、财务费用、非营运费用、费用调整以及投资收入。如果账户包含存货,则需要考虑库存的影响;财务费用也要考虑;非营运费用指的是不能或不想计入收入中的支出;费用调整指的是在财务报表期间发生的特殊情况;投资收入是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7
不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
答: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不包括企业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企业报告可靠性和真实性是企业报告信息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说是企业报告信息有效性的基础。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有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以保证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例如,2016年,马来西亚上市公司百胜国际集团(Berjaya International Group)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会计核算,以确保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措施包括: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定期对财务系统进行审计,升级财务系统,确保会计报表的准确性,改进内部控制程序,并确保财务报告的及时发布。
8
个人所得征收方式
答:个人所得税是指政府从个人收入中收取的税款。它通常由个人收入总额、职业状态或是资本收益等因素来决定,是一项基于法定税率收取的税费。
个人所得税有多种税率,包括直接收税,允许人们将收入收入报税,而不必支付一次性税款;和背景收税,这更像是在特定时期收取的一次性税款。
此外,个人所得税还可以采用免税或抵免的方式进行减免。免税指的是个人收入不用向国家纳税;而抵免则是个人收入不用完全缴纳税款,可以把税款金额减少一部分。
拓展知识:
就个人所得税而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税收制度,如在美国,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累进税率来计算税款;而在中国,个人收入所得税可以采用固定税率法计算所得税。
9
四项会计假设有哪些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答:四项会计假设是指实体假设、可比假设、价值假设和历史假设。它们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是会计准则全面运用的基础。
实体假设是建立在实体的完整性基础上的假设,指的是一定的经济实体假设存在着记录财务信息的企业实体,会计记录针对的是此实体的财务信息,而不是此实体中某个个人或者某份利益。可比假设是指假设有一组共同的基础可以使不同实体的会计信息能够相互比较。价值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历史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必须反映实体活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四项会计假设之间的关联性一是共同构建财务报表的共同基础,每一项假设都是另一项假设的基础。二是增加公正性,它们建立了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基础,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公正性。拓展知识:除了四项会计假设外,还有稳定性假设、科学假设和完整性假设,它们也是会计准则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
10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区别
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是劳动合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依据劳动法法规规定,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存在明显的区别。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经协商一致或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自愿终止双方劳动关系的行为,即原劳动合同以解除的方式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当事人劳动关系的存续期间,因受雇者服务期满,双方劳动关系自动终止,或者劳动合同当事人违反劳动法法规规定而导致劳动关系终止的行为。
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劳动合同解除是双方共同自愿终止劳动关系,而劳动合同终止是劳动关系以强制的方式终止,双方并未达成一致。
拓展知识:解除劳动合同还包括期满解除以及实习期满解除。期满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仍可以继续签订劳动合同;实习期满解除是指实习期满时,实习合同自然结束,不能继续延续。